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徹底和農歷2017年說再見了。以往的這些年來,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過年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但心里卻總覺得,這年味兒是越來越少。甚至有人說,過年只是一趟回老家的旅行。我想說,回家過年不只是回家過夜,不是給父母帶點禮物就算孝敬老人了……
中國的年,不管怎么變,都藏著中國人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年,是一種融入了文化的意境、是文化的象征。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回憶那些記憶中的年味兒,嘗嘗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滋味兒。
我出身河南洛陽的一個小村子,回憶起小時候過年的模樣,做粉條、祭灶、殺年豬、趕集、蒸棗饃、貼對聯、捏扁食、過油……雖然那會物質比現在要匱乏得多,但是確實最有年味、最叫人期待的年!
做粉條
那會每家都會種很多紅薯,紅薯成熟后,將紅薯從土里鋤出來。村子里有戶人家有臺磨紅薯的機子,大家就挨個去借來用。先將紅薯洗凈,然后投進磨機磨碎,再把磨碎的紅薯泥舀進一個芡擔里(有些地方叫吊包,主要由一塊細紗布和兩根交叉的木棍組成,細紗布的四角綁在木棍的頭部),芡擔的下面放著一口水缸,紅薯泥放芡擔之后就邊過濾邊加清水,直到把淀粉濾凈為止。淀粉被過濾進水缸里,靜置半天,將上層的清水撇掉,將淀粉取出,放進芡擔或者細棉布里吊慮,直到無水滲出,就可以取出來放到桌子上自然晾干了!
那會,每條街的街頭到街尾都是晾曬的粉條,十分壯觀!天氣冷,粉條會結冰,末端還有尖尖的冰龍,我們小孩子就跑過去掰下來吃,上面還會混著一點粉條味,雖然味道不怎么樣,但是很開心。
吃臘八粥
臘月初八,每家每戶的早飯必然有"臘八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臘八粥是由大米、紅豇豆、紅棗或蜜棗、花生等干物煮成,看看自己家里有什么干貨就用什么,每個地方用的材料會有些許差異,然后可以加白糖或者紅糖調味。臘八這天,每家都會起很早,要在天亮之前煮好臘八粥。濃稠香甜的臘八粥煮好之后,就要把家里人都叫起來吃,就連家里養的狗啊、雞啊、牛啊什么的,都要給一點吃。母親說"臘八不吃臘八粥,耳朵來年會凍發(凍腫)",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吃一碗,不過小孩子們是不會拒絕甜食的……
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天要買好灶糖祭灶。祭灶祭的是灶王爺和灶王奶,每家每戶的廚房里貼的都有灶神像,一般在廚房的東面或北面墻上,還有的還要在灶神像兩邊貼上對子,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在要吃晚飯時,要把出鍋的第一碗餃子(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和灶糖放到灶王神像前面,敬上香,母親還會邊燒紙邊念念有詞,什么"保佑平平安安"之類的話,還會用糖水抹一把灶王爺和灶王奶的嘴。小時候覺得灶神爺和灶神奶是兩個很慈祥愛吃的神仙,因為他們倆的臉總是圓圓的……
祭灶實際上是"送灶神",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傳說臘月二十三這天,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所以民間都要舉行祭灶和送灶的儀式,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扁圓長棍型,上面還有芝麻,咬上去很脆,吃到嘴巴里很甜很粘牙。
掃塵
臘月二十四就要全家大掃除,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任何一個角落都不能放過,這個時候還會發現家里怎么藏了那么多碗碟,平時根本就沒用過,所以我們小孩子最不喜過的就是這一天,整得灰頭土臉、臟兮兮的,不過等把家里打掃干凈了,鍋碗瓢盆刷洗干凈了,我們一個一個都還是很自豪的。等到家里收拾干凈了,傍晚時候全家就到隔壁村子里的澡堂洗個澡。家里沒有洗澡的地方,冬天又冷,所以到澡堂洗個澡才是最好的選擇。
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墻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墻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父母倒是沒講過這個習俗的由來,只是告訴我們"掃房子"就是將這即將過完的一年的霉氣掃掉,來年就都是吉祥。
殺年豬
臘月二十五六會殺年豬,這算是僅次于村子里紅白喜事之后的大事,因為不是每家過年的時候都殺得起豬,一般過年時候村子里只有一兩戶才會殺豬,然后一戶殺豬,全村圍觀。要殺豬的時候,村子里會出動很多人,年輕力壯的幫忙捉豬、抬豬的,還有專門殺豬的兩個大爺,還要在村子中的空地上壘個土灶臺,支口大鐵鍋(兩個成人環抱那么大),搭個木架子。四五個壯碩的年輕人來幫忙主家一起捉住那頭兩百來斤的大豬,將它四腳綁上,抬上架子車,然后拉倒殺豬的地方。先將豬殺死,放血,再退毛。大鐵鍋里添了水燒熱,用來燙豬毛、洗豬。我是不敢看細看那個場面的,有的小孩比較大膽湊很近看,運氣好的小孩,會得到大人們賞賜的朱尿泡,然后跟得了天大的寶似的,惹得周圍一群小孩的艷羨,爭著要借來玩。殺年豬時候,豬在叫,大人在笑,小孩在鬧,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
"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這是句東北歌謠,不過倒是十分應了這殺年豬的景。
趕集
那會商店不像現在這么隨處都是,平時家里很少從外面買東西,自己種菜自己吃,要買其他東西大部分可以拿自己種的糧食換,到過年這種大節日時候,就不能像平時這樣了,是要到鎮上趕集置辦年貨的。我們小孩只能到田里、溝沿、樹上玩,看到的也就是樹啊、草啊、牛啊、羊啊、麻雀啊、蚱蜢啊、蛐蛐啊,對于很少能去的集市上那種琳瑯滿目、人山人海是萬分期待的,所以每到過年,心里就萬分歡欣雀躍。
年趕集是會一家人去的,父母早早喂飽驢子,然后套好車子,我們就迫不及待跳上去,然后一家人就坐著驢車慢慢北上趕集去,遇到上坡的地方還要下來走,但是走也是很開心的。從家里到集市大概要走兩個多小時,到了集市,找個地方把驢子解下來拴著吃路邊的草,然后父母就帶著我們去逛集市,買牛肉、豬肉、蓮藕、芹菜、蒜薹、大蔥、大料、瓜子、糖、對聯等等,還要給我們小孩子每人買套新衣服,到中午就帶著隨便去吃點東西,吃什么已經不要緊了,關鍵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東西。東西買完了,就坐著驢車再慢慢回家去。
蒸棗饃
臘月二十七,村里每家都要蒸饅頭,而且要蒸很多,堆起來像小山的,因為基本要能夠吃到正月十五,有圓饃、棗饃、杠子饃、糖包,其中,棗饃是最有特色的,做成花朵、刺猬等形狀。母親先拿一個面團,搓成長條,用手一繞一圈,便能變出個花來,然后每個花瓣上插上一顆棗;母親再拿一個面團,按成扁圓,里面包上紅棗,外面用指頭一掐一掐,就能做出一個刺猬,再拿兩顆黑豆做眼睛,像極了。我們小孩子是最喜這個的,好吃又好玩。
貼對聯
臘月二十八是要貼對聯的,早上用面疙瘩湯熬個漿糊,然后在每個門上都要貼上年畫和對聯,大門上一般貼門神秦瓊、敬德、關公,其他門上可以貼福字或者其他,貼對聯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父母雖然文化不好,但是對此很講究,為了哪個是貼右邊哪個是貼左邊爭執過幾次。
捏扁食、過油
臘月二十九或三十,要捏扁食、過油,這兩項也是過年很重要的事情。捏扁食是我們那里的鄉話,其實就是包餃子,這一日,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母親先盤好餡兒,然后和面,準備就緒后就要不停搟皮,我們就搬個小板凳坐在周邊包扁食,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因為母親還要過油,所以搟了一會皮后,就會停手,讓我們姐妹幾個自己弄。
過油,其實就是油炸。要炸魚塊、雞塊、酥肉丸子、素丸子、刀頭(上供用的方塊肉)等很多東西,頭一鍋炸的東西都要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這天整個村子里都是過油的香味,聞著讓人胃口大開。
村里過年
除了每家每戶準備自己過年的東西外,村子里也會跟平時不一樣。比如,平日里村子里是沒有路燈的,待到快過年時候,就會臨時拉個路燈出來。村中間還會架起來一個兩層房子高的秋千架,搭上一個很大的秋千,大人和小孩都可以玩。有時還會從外地請來戲班,在村里搭臺唱戲。
大年初一時候,大家都會穿上新衣服湊在一起玩。老頭大爺們撿上幾個石子、幾根小棍,在地上橫著畫幾道,豎著畫幾道,就開始玩"zafang"(只知道這么說,找不到對應的字),然后觀看的人就越圍越多。小孩子們蕩秋千,爬秋千架,摔"面包",打彈蛋(玻璃球),或者玩"機器林砍大刀"的游戲,還有玩鞭炮之類,咋咋呼呼,開心死了。大人們還會拎上個樹根、木棍,隨便找個空地,就能點起一堆火,然后就聚起來一堆烤火的人,邊烤火邊噴闊兒(聊天)。也有湊在某家兒打牌的,不過大部分都會在街上玩的。
過了初一,后面就是各自開始親戚來往,吃吃喝喝,孩子們還可以得紅包。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