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生于河南延津縣,這塊土地給他日后的文學創作以巨大影響。1973年至1978年,劉震云在部隊服役,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開始嘗試文學創作。
劉震云于1982年開始在文學刊物發表作品,1987年在《人民文學》發表《塔鋪》,引起文壇注意,次年《青年文學》發表了他的《新兵連》,這兩篇作品成為早期代表作。這一時期他主要以農村生活為創作背景,描寫命運與良知的沖突。隨后進入創作的另一個階段,寫出《單位》《官場》《官人》《一地雞毛》等描寫城市社會的“單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場系列”。在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現出成為大作家的潛在能力,確立了創作中的平民立場,將目光集中于歷史、權力和民生問題,但又不失于簡潔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稱為“新寫實主義”作家。
此后,他發表的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和中篇小說《溫故1942》等作品,則進一步表現了他對語言、節奏的控制力和對中國歷史與社會生活的把握能力。長篇小說《故鄉面和花朵》以其在中國當代文學中令人意外的超長的創作時間跨度和巨大篇幅,使疲憊不堪的人們感到震驚,相信他也會令讀者感到欣慰,因為劉震云始終是一位負責任的作家。2004年馮小剛把他的小說《手機》搬上銀幕。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