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尉氏縣洧川鎮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抓手,通過準確“把脈問診”、主動對接市場、量身打造脫貧產業等方式,逐步形成了“輸造結合、統分結合、點面結合”的產業幫扶新機制,使產業發展真正成為貧困群體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把脈問診”,厘清產業扶貧新思路
日前,該鎮倉李村的大蒜剛剛收完,該村的村干部便開始與群眾簽訂今年的土地流轉協議。今年,倉李村大蒜種植面積擴大至300畝,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戶50余戶?!巴恋亓鬓D給種蒜大戶,每畝土地每年租金800元,這樣的收益當然劃算?!眲倧奈錆h、鄭州等地務工回鄉的村民爽快地在土地流轉協議上簽了字。
該鎮人均耕地不多,受制于耕地面積和其他原因,一直以來,這里的產業發展有一定的難度。該鎮領導班子在調研中發現,全鎮6萬人口中有40%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的村民大多年老體弱,自身“造血”能力較差。
如何變產業發展劣勢為優勢?該鎮綜合土地特性和勞動力實際情況等因素,通過對產業的篩選和實地考察,最終把發展優質農作物種植作為強鎮富民的主要產業。就這樣,大蒜、土豆、大棚蔬菜、中藥材、油菜等種植和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既能夠把集中連片的土地有效利用起來,還可以為留守村民和貧困群眾提供勞動強度低的就業崗位。
對接市場,提升產業扶貧含金量
近日的一個清晨,灣里河村的蔬菜基地內,前來采購蔬菜的商販絡繹不絕,這個基地已經成為鎮區和周邊鄉村超市及農貿市場的蔬菜供應點之一。
“在產業發展中,最忌諱盲目跟風,只有以市場需求為指引,才能讓產業發展更具活力?!痹撴傛傞L陸向東說,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一方面城鎮人口不斷增多,農副產品需求隨之增大;另一方面大量村民“洗腳上岸”,使得農副產品供給出現短缺,特別是蔬菜瓜果,更是成為市場的需要。
市場的需求就是產業發展的方向。該鎮積極發展蔬菜種植大戶2000余戶,僅灣里河村建成的500余畝蔬菜基地就搭建大棚30余座,該村貧困戶何民就是受益者之一。去年年初,他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從銀行獲得2萬元貼息貸款,在基地內承包了一個蔬菜大棚,一年多下來僅蔬菜種植就增收1萬余元。
蔬菜基地的農產品暢銷,直接帶動貧困戶增收。該基地通過產業信貸、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和吸納勞力等方式,帶動30余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因戶施策,增強產業扶貧輻射力
每天上午,灣李村曾是貧困戶的尚彩紅在料理好家務后便來到附近的一家企業上班,一天工作不足8個小時,每月至少2000元的收入。這份既可照看家又可增加收入的工作讓她感到滿足,“外出務工一沒有技術,二要照料家中老人和小孩。如今,有了鎮、村干部的幫忙,在家門口就能夠就業,顧家、賺錢兩不誤?!?尚彩紅說。
“針對鎮內外出務工人員多、人脈廣的優勢,我們不僅要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開辦企業,還要加大對貧困戶的技能培訓力度,讓貧困戶實現就近上崗、就地脫貧?!痹撴傸h委副書記曹衛軍在全鎮產業扶貧推進會上如是說。目前,該鎮已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80余個。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該鎮還綜合貧困戶致貧原因,因戶施策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針對耕地少、家底薄,不宜發展農業產業的貧困戶,大力實施就業培訓送崗到戶;針對有創業意愿的貧困戶,提供創業指導和信貸支持;針對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貧困戶,在政策、金融、技術等方面全力支持其擴大產業規模。
宜商則商、宜業則業、宜農則農,該鎮大力增強產業扶貧的輻射力和覆蓋面,使更多貧困群體共享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目前,該鎮已先后帶動幫扶100余戶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實現戶均增收2000余元。
當談起這項工作,該鎮黨委書記姜盤石說:“沒有產業脫貧,就無法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要按照‘全產業發展、全要素融合、全責任壓實’的思路,積極構建‘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產業扶貧新模式,切實形成‘村村有產業、家家有項目、戶戶有門路’的脫貧路徑,將產業發展受益面向在冊貧困人口覆蓋,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使產業扶貧真正成為貧困戶的搖錢樹、致富樹、小康樹?!?/p>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