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遠離故鄉的河南人來說,荊芥有一種家鄉的特有味道。
近日,隨著疫情的防控和天氣的轉暖,北京各行各業開始了有序復工復產。對于在京蝸居兩個月之久的我,受朋友的邀約到北京河南大廈餐廳吃飯,嘗到了今年第一口涼拌荊芥,也算是滿滿的幸福。
在我的老家河南及其周邊地區,荊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具有調味功能的蔬菜,其地位與河南人叫做芫荽的香菜相當。河南人總是把荊芥芫荽并稱,荊芥還排名在香菜之前。不知道為什么,香菜取得了普世的地位,在全國普及,而荊芥卻仍然具有相當強的地域性,成為河南的一道鄉愁。
很多河南人小時候,每到盛夏餐桌上就有涼拌荊芥,聞起來清香撲鼻,吃起來味道鮮美。河南一帶很早就有食用荊芥的習慣,荊芥有防暑,增進食欲,開胃健脾,消食下氣等功能,人們喜歡掐些荊芥的嫩葉做面餅、下面條、炒雞蛋,也可做涼拌菜。宋代蘇頌《本草圖經》里記載其“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明代王圻也在《三才圖會》里指出:“生漢川澤,今處處有。初生生香可啖,人取作生菜”。元代《飲膳正要》有藥膳“荊芥粥”,在湯羹中放幾片荊芥葉子可增加湯的香氣。
對于喜歡荊芥的人來說,這種蔬菜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令人上癮,食用習慣之后便成為嗜好。荊芥的烹調方式極為簡單,做湯煮面抓一把扔進去即可,最典型的吃法是涼拌,夏天的時候,荊芥拌黃瓜幾乎是河南人家家必備的佳肴。把荊芥洗凈,黃瓜拍碎,加蒜泥、鹽、香油和醋拌了,便是令河南人垂涎的家鄉美味。把荊芥加面粉攪成面糊用油煎成北京的糊塌子,便是荊芥餅。用荊芥加面粉炸成素丸子,就是荊芥丸子。都是美味。寫到這里,我口舌生津,口水都要流下來了。一般來說,能讓人特別喜歡的食物,往往能給人特別的刺激,無論是氣味還是口感,總有特別之處。荊芥就是如此。
河南人不但喜歡食用荊芥,還常用荊芥來打比方。河南人有一句俗語:人家可是吃過大盤荊芥的。意思就是:人家混的可牛逼,是見過大世面的。為啥大盤荊芥成了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詞?北宋的都城汴京,就是現在的開封。當年的汴京,可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當時到京城里述職的、做買賣的、趕考的、游玩的各色人等絡繹不絕。這些人在汴京城里吃住,飯鋪里、小攤上都會吃到荊芥(這不是胡編,開封人吃荊芥的傳統悠久,可是有歷史依據)。因為外地的人沒吃過荊芥,只有到過京城的人才會有這經歷,所以,這味道獨特鮮美的小菜,就成了很多人吹牛逼的資本。人們稱到過京城人“吃過大盤荊芥”。久而久之,“吃過大盤荊芥”,就成了那些走南闖北、見過世面、見多識廣的人群的代名詞。
這些年,雖然科技的發展與交通的發達拉近了我們和故鄉的距離,但心中的鄉愁就像年輪一樣越來越深。在北京,無論是請客吃飯還是老鄉聚會,大家都會選擇去北京河南大廈,我們清楚,那里不僅僅能吃到正宗的河南菜,更多的是那里有我們的身份,有我們的鄉愁。
對于遠離故鄉的河南人來說,記住了鄉愁,就能記得我們來自哪里!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