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現代戲《柳月灣》搬上舞臺,在河南省、市、縣連演三場,場場爆滿,好評如潮。省內十多位資深戲劇專家、著名表演藝術家觀后盛贊,這部戲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有益實踐,是實施文藝“志、智雙扶”,助力扶貧攻堅的一部成功之作,是一個縣級劇團在“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上所做的一次成功嘗試。
劇本立意好,演員陣容好,音樂設計好,劇目呈現好,發展潛力好,是一部“五好”戲劇。新鄉市文聯副主席牛永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趙長春觀后,聯名發表題為《<柳月灣>生動詮釋新時代楷模》的評論。新鄉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書記徐國平以《脫貧攻堅正當時》為題,發表《柳月灣》劇本讀后感。
《新鄉日報》以《大型現代豫劇<柳月灣>首場匯報演出好評如潮》為題,辟出專版予以報道。河南日報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河南頻道分別以《“新時代版朝陽溝”<柳月灣>上演,玩轉河南好戲劇》《現代豫劇<柳月灣>唱響“新時代版朝陽溝”》為題,對演出盛況及時進行了報道。一時間,《柳月灣》成為人們先睹為快的看點、議論的熱點、新聞的焦點,就像當年的《朝陽溝》一樣,又一次玩轉了河南好戲劇,受到社會各界的熱捧。
緣何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劇作家會創作出這樣一部應時佳作?一個初出茅廬正在讀研的青年導演會與一個不出名的縣級劇團結下不解之緣?一個三十多年沒有排過現代戲、演過現代戲的縣級劇團,能放出這樣一顆“衛星”,把一個縣派駐村第一支部書記的形象演繹得如此生動鮮活、感人至深?作為該劇的統籌策劃人,本人自始至終參與了劇本創作的全過程,值此眾人熱評《柳月灣》之際,我也借機談幾點對這部戲的粗淺之見。
一、我眼中的編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柳月灣》的編劇劉建華是原陽縣工商局的一位副科級干部,當過兵,坐過機關,幾次駐村,任過駐村第一支部書記,有著豐富的駐村工作經歷,熟悉原陽縣的扶貧工作實際。可以說,劇中的男一號主角、柳月灣駐村第一支部書記春生就是以他自己為原型塑造的。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原陽縣本無柳月灣這一村名,但柳月灣是原陽黃河灘區農村的一個縮影,劇中的場景一草一木,人物的一言一行,故事的曲曲折折,無不滲透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這與劇作者長年深入生活,積淀素材,歷經數年對劇本的精心提煉、精雕細琢是分不開的。劇作者以“劇中人”的身份化身,把母子情、戀人情、同學情、父老情、干群情、家國情,與“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政治題材有機結合,情景交融,情貫始終,流露的是自身的真情實感,這也正是劇本能獲河南省第七屆優秀劇本征集活動提名獎,并能在搬上舞臺后一唱走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我眼中的導演。導演是一部戲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把戲劇劇本搬上舞臺的總負責人。一部戲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戲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當我見到導演吳靖華時,一個三十歲剛出頭、看上去不諳世事的白面書生,讓我怎么也跟導演聯系不上。可接下來的相處,卻讓我對其刮目相待。他說,他之所以接這本戲,是看中了這個本子,在全國上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這部戲是一部難得的應時之作。他還說,一個縣級劇團能下決心排這部戲,這本身就需要勇氣,非常難能可貴。他坦言,他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這部戲排好,希望《柳月灣》能夠成為一部助推扶貧攻堅的應時力作,成為一張推介、宣傳原陽“大河文化”的名片。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一開始研究分析劇本,他和我以及編劇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劇本的改編。吳導的文學功底相當深厚,在我們三個人的共同努力下,歷經十多個日夜,改編后的劇本主題更加鮮明,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戲劇情節更加感人,成為一部充滿戲劇沖突,富有正能量,更加接地氣的舞臺藝術作品。為了能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進行匯報演出,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時間里,吳導從遴選演員,到物色作曲人員,乃至對場景、服裝、道具、燈光、音響等的安排,事無巨細,一攬到底,可謂操碎了心。就連八月十五,他都是與妻子抱著未滿周歲的女兒在劇團度過的。在他的悉心指導下,一個近三十年沒演過新戲的縣劇團,每個演員都迅速融入劇情、進入了角色。正是出于對劇作的真情投入,與演員的默契合作,一部應時佳作適時搬上了舞臺。
三、我眼中的原陽縣劇團。原陽縣豫劇團是原陽縣唯一的一家國有戲劇院團,五年前經過轉企改制更名為原陽縣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劇團始建于1949年,全團不足四十名演職員工,多年來一直演的都是傳統古裝戲,幾乎沒有涉足過現代戲。排這部戲之前的狀況是:團里的收入僅能維持發低標準的工人工資,演出設備簡陋,人員老化,沒有排練場地……當我與團長商量排這部戲時,團長顯得很是無奈,不排新戲,團里沒有出路;要排新戲,資金、人員、場地、設備等,很多條件都不具備。在我的積極爭取下,縣里給劇團撥了40萬元的排練經費,有了這筆款,我又給劇團全體人員講排好這部戲的目的意義,終于極大地鼓舞了劇團全體人員的決心,增強了他們的信心。資金不夠,團長就先賒先借;沒錢買服裝,演員們就自找適合自己角色的服裝;沒有排練大廳,他們就露天排練;排戲期間沒有演出收入,團里只能發半額工資,他們無怨無悔;正值秋收大忙季節,團里人員大多家里都有地,他們寧找親戚朋友幫忙收秋,也不愿耽誤排戲。就這樣,經過短短兩個多月時間,這部現代大戲終于在十九大召開之前順利搬上了舞臺。
四、我眼中的《柳月灣》。《柳月灣》搬上了舞臺,《柳月灣》的演出效果出人所料。不少人質疑,這是原陽縣劇團演的戲嗎?這是原陽人自己寫的戲嗎?這簡直就是一部當年的《朝陽溝》!對此,我是這樣看這部戲的。
(一)劇作立意高遠。《柳》劇是一部反映脫貧攻堅題材的大型現代戲。該劇以一個縣派駐村干部擔任第一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群眾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所經歷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最終使全村群眾脫貧致富的事跡,從扶貧一線著手,從最基層發力,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生動詮釋了舉國上下響應黨的號召,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目的、意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遠的現實意義。也正是基于此,《柳月灣》象當年的《朝陽溝》一樣,融入了時代,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成為一部謳歌現實、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
(二)人物形象豐滿。《柳》劇中的春生是劇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人物形象。從他一入村對貧困戶的扶貧濟困,到他遭到母親的誤解;從他與老支書的促膝談心,到他與兒時伙伴的意見分歧;從他理清經濟發展思路,到他在集資辦企過程中所經受的各種挫折;從他飽受委屈,到他帶領全村父老鄉親挖掉窮根、摘掉窮帽,一個不忘初心,敢于擔當,把扶貧當做第一要務、神圣使命的共產黨員、第一支部書記的高大形象有血有肉地立于舞臺。與其相呼應,春生未婚妻的真情,春生媽的善良,春生妹妹的天真,老支書的忠厚,長勝、天亮的狹隘、率真,老根、有才的刁鉆、自私……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呈現在觀眾面前。
(三)戲劇情節感人。有這么幾個情節感人至深。當春生媽得知群眾集資拉珍禽苗的車出了車禍,由當初對春生駐村的誤解,轉變為對春生的疼愛,主動拿出積攢多年備春生結婚用的存款折交給春生,母子之間的對唱,讓人百感交集。當春生在最困難時得到未婚妻的資助,一對苦命戀人重相聚時,柳月的遭遇、柳月的哭訴讓人潸然淚下。當春生遭受誣陷迷茫無助時,縣領導的看望、信任,又讓人振奮不已……我曾做過這樣的統計,在每場演出的過程中,精彩的表演能贏得場下觀眾掌聲的多達二十余次,能打動場下觀眾流淚的不下十多次。
(四)語言富有特色。《柳》劇的語言,無論是唱詞還是道白,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從一開始的民謠“柳月灣,柳月灣,望不到邊的黃河灘,春怕旱,秋怕淹,老鼠怕貓,狗怕磚,小伙怕當光棍漢,驚蟄怕遇連陰天。”就一下子把人置身于貧窮的黃河灘區。接下來,劇中的“交通區位、生態農業、黃河文化”三大優勢,“鄭新融合中心區、沿黃經濟帶核心區、中原城市群最具魅力生態農業示范區”三區建設,倉頡故里、毛遂故里、宰相之鄉、中國第一米故鄉等,無不彰顯著原陽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還有劇中的土話、俗語、歇后語無處不在。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老黃瓜刷綠漆——裝嫩”“老太太坐飛機——抖起來了”“八仙桌上的鯉魚——沒我不成席”“陽阿嘞登記——隊里的事”“沙崗的閨女——和氏(活事)”“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老婆逮不住流氓”“趟混水”“缺不死你”“挽到撅上”“蹬鼻子上臉”等。這些土話、俗語、歇后語既接地氣,又富有親和力,無形中增添了戲劇的藝術感染力。
《柳月灣》是原陽人量體裁衣為原陽人打造的一部戲,《柳月灣》堪稱是一部助推扶貧攻堅的扶貧力作、應時佳作,《柳月灣》被譽為新時代版的《朝陽溝》當之無愧!
作者簡介:趙光嶺,河南原陽人,現任河南省原陽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原陽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原陽縣文史家協會主席。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