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音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的橫吹、騎吹,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流向民間,形成各種不同形式的民俗音樂。早在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一1521),王西樓所作《朝天子》一詞中就有這么-一句:“喇叭、唆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吹完這家吹那家”。
中原地區是中國文化的搖籃,民俗音樂的流向與發展,與中原人民的生活和歷史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其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是非常必要的。
嗩吶,其色清脆、明亮、穿透力強,這是大家的共識,以嗩吶來助興、宣傳擴大其影響,也是其它樂器無法替代的。在中原廣大城鄉,民間鼓樂班的演奏活動,熱熱火火、非常活躍,有的村莊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會吹嗩吶。據河南扶溝縣統計,全縣有嗩吶班三百個,嗩吶藝人1300余人。農忙務農,農閑則四處奔走。真是“吹完這家吹那家”。藝人們代代相授,不斷地切磋技藝,以求生存、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政府部門對民間音樂的關懷重視和挖掘整理,使許多優秀的曲目、吹奏技巧和演奏人才重放異彩.使中原地區的民俗音樂活動,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活躍城鄉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
據民間藝人介紹,中原地區的民俗活動中,過去有十二種活動需要用嗩吶來助興。即1、小孩子滿月;2、作九;3、祝壽;4、紅、白事;5、還愿;6、清明節祭祖;7、認干親;8、迎接新官;9、娶鬼妻;10、斬人吹尖子號;11、拜朋友;12.城王爺出城等。
由于這些民俗活動的存在,使眾多的民間藝人走上了職業演奏家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原人民的生活逐步富起來,喜事也越來越多,用嗩吶來助興也成為一種新的習俗。嗩吶不僅在一些傳統的民俗活動中使用,而且在送子參軍、開張剪彩、廠慶、店慶、廣告傳播等項活動中,也要請民間鼓樂班來吹奏慶賀。尤其是紅、白喜事(即:婚事、喪事)更是如此。農村有這樣一種說法:“七寸嗩吶拿在手,五音六律里邊有,婚喪嫁娶沒有它,悶.聲悶氣蠻難受”。一般紅、自喜事都要請1-2班鼓樂班來助興。多則可達5-6班,每班由8至10個人或16至20余人不等。一般是前一天晚上主事吹奏4-5小時,徹夜不停者也不乏其例。觀看鼓樂班吹奏的群眾少則幾百人,多則可達千萬人。方圓幾十里的群眾開著拖拉機、三輪機動車等,前往辦事的村鎮看鼓樂藝人對吹.吹奏內容與形式較靈活自由,曲牌有《凡乙調》、《小開門》、《十八板》、《大起板》.獨奏曲如《山村來了售貨員》、《一枝花》、《全家福》、《三八板》、《抬花轎》、《百鳥朝鳳》等。吹戲、咔戲在部分老年觀眾心目中有較深厚的基礎.什么《三哭殿》、《卷席筒》、《斷橋》、《朝陽溝》隊、《南陽關》等等,一吹就是幾個小時。特別是吹奏流行歌曲、電視插曲,在鼓樂班成為一種“時髦”,很受年輕人歡迎。吹奏形式由原來的單笙獨笛,(笛,這里指嗩吶)發展為中西混合:嗩吶、笙、笛、弦、銅管、電聲,帶舞,帶唱,燈光,音響也走上了農村的土臺子。
民俗音樂在中原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占著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嗩吶,為民間鼓樂的繁衍、發展和我國民族音樂的振興,做出了可喜的貢獻.當前,由于港、臺流行音樂的沖擊,我國民族音樂步人低谷,但民間鼓吹樂并沒有萎縮,而是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活躍于城鄉和山村.使本來就很貼近生活的民間鼓樂班,更加適應于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需求。他們素材和吹奏曲目,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動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中原地區的民間鼓樂,在解放后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文化大革命前屬于傳統習俗音樂的延續、擴展,嗩吶吹奏的主要曲目是曲牌、吹戲、咔戲,吹奏形式也比較單一。文化大革命中,許多地方的民間鼓樂班被迫停止吹奏.民俗活動被扣上“四舊”、“迷信”的帽子勒令禁止。藝人隊伍在逐漸縮小,民俗音樂面臨滅絕的危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民俗活動才得恢復和發展,民俗音樂也隨著活躍起來。有的地方禮儀公司還特設了鼓樂班,用嗩吶來助興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民間鼓樂班在民俗活動中,長期以來得以生存、發展,這和鼓樂班本身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具有很強的適世應變能力分不開。他們的隊伍可太可小,曲目可長可短無論什么場合都可以吹奏,吹奏內容靈活多變.或寄托于哀思,或表達喜慶的情緒,這是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替代的。其次,是經千百年歷代藝人錘煉的眾多嗩吶曲,它的藝術性、趣味性和藝術的感染力,深深扎根于民間,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愛好.在民俗活動中使用嗩吶助興已成慣例。對于活躍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陶冶人們的情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
當然,鼓樂班在民俗活動中也并不是完美無缺,如:爭強好斗,脫衣上桌等不健康的因素和極少數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是不值得提倡的。由于銅管、電聲的加人,使傳統的吹奏形式起了變化、受到沖擊,龐雜的樂隊使人們憂慮、擔心。筆者認為,這種“龐雜”是暫時的,中原文化向來就有吸收、融化外來文化的能.力,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社會實踐的檢驗,它會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它會使民間鼓樂在民俗活動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好的民俗音樂。
中原民族音樂燦爛輝煌,中原地區的民俗音樂更是中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一支奇葩!定會不斷發展狀大,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