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碗原陽燴面,你會從里到外都感覺到舒爽。那種清香的誘惑,任你是誰都難以抗拒。是的,因為你無法抗拒!
原陽燴面不同于鄭州燴面,也不同于新鄉等河南其他地方的燴面。原陽燴面以湯肥肉瘦、濃香爽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而享譽全國。原陽燴面的地域特色,使其他都市的城里人遠在百里、千里之外都能夠遙遙地感知到它的誘惑,如久別的戀人般,一日不吃,如隔三秋。
原陽燴面之所以美味,其秘訣全在于湯。那種用羊骨燉制的高湯,一年四季就放置于火上,慢慢地、成年累月的熬制,一直把羊骨頭里的精髓熬炙到高湯之中。燴面在湯中煮熟盛碗,加以老湯,然后再配以香菜或者韭菜、味精、香油、羊肉片、辣椒等,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原陽燴面就此而成。它絕不像鄭州、新鄉等地,在燴面下熟之后,再放上鵪鶉蛋、海帶等物。原陽燴面絕對的清清爽爽,除了上述絕配之外,決不拖泥帶水,加七加八。
原陽燴面香而不膩,去繁就簡,但味道一點也不差,吃著吃著就上癮了,幾天不吃,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少了點啥。
原陽燴面,就是這樣讓人欲罷不忍。
原陽燴面好吃,所以就吸引了山南海北的過客,有時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只為嘗上一碗原陽燴面。
原陽燴面著名,不免就多了一些傳說。相傳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在一個隆冬季節,冰天雪地之時患上風寒,落難于一陽武(今原陽)回民農家?;孛衲概牡厣屏?,將家中豢養的那只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麋鹿)屠宰燉湯。農家母親原本想和面做頓面條為李世民充饑,但追敵在即,形勢危急,來不得細下功夫。農家母親只好草草地將面團拉扯之后,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后讓李世民吃。只見李世民吃得滿頭冒汗,暖氣涌身,不覺間精神煥發,風寒痊愈,于是李世民謝別打馬而去。
李世民即位之后,整日山珍海味自不必說。但吃膩了呢,不免想起陽武縣那頓飯。李世民巴喳巴喳嘴兒,還是感覺回味無窮。再想想陽武縣母女的救命之恩,于是急急派人到陽武縣尋訪回民母女,以報前恩。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回民母女終于找到。李世民饋贈陽武縣母女很多金銀。為感謝這對母女的義舉,遂把母女所住的村子御賜為“仁村堤”。又命令御廚向農家母親拜師學藝。從此之后,大唐宮庭的御膳房里就多了這碗傳奇之面——麒麟面。
試想,麋鹿何其稀少珍貴,且覓獵困難,后來不得不用山羊代替,于是麒麟面也隨之改稱為了羊肉燴面。羊肉燴面但經御廚、御醫這一改制,其口感、味道和醫用價值卻都不亞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燴面便成為宮廷御膳,長盛不衰。
到了清朝之時,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太后倉皇出逃山西避難,但念念不忘羊肉燴面之滋補祛寒的功效,就多次差遣大內總管李蓮英詔貢山羊做燴面食用,使慈禧太后及時祛除了病險寒疾。到了清末時期,滿漢全席宗師、一代御廚龐恩福因不甘于宮廷御膳房的苛律條規之束縛,于是逃出皇宮隱居于黃河河南之后,正宗的原陽燴面才得以傳至民間。
原陽燴面好吃,就吸引了不少外地吃客。外地吃客來原陽吃燴面,有的就不免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初入大觀園。坊間廣為流傳的一個外地吃客的笑話,就很有代表性。
說,某年某月的某日,一外地人慕名來吃原陽燴面。一進門,看見吃客很多,好不容易等到跟前,就讓老板下上一碗,然后坐下來靜候。此時,一光膀大漢入門,大喊:“老板,懟一碗燴面。”外地人一愣,趕忙起來沖老板喊:“老板,下的那碗不要了,給我也懟一碗燴面?!睗M屋哄然。外地人不以為意,等燴面下出來后,趕忙品嘗,吃完了,還是余香不散,暗道,“還是懟的燴面好吃!”
關于原陽燴面的歷史傳說和這個坊間的笑話已無從考究,但原陽燴面的歷史淵源和好吃指數之高,從中可見一斑。
原陽燴面著名,在其他地方就不免多了些假冒偽劣,他們打著原陽燴面的招牌,卻沒有一點兒原陽燴面的味道,不明就里的人們慕名一吃,也不過爾爾,于是就給原陽燴面帶來了負面影響。但聰明的人就不一樣了,我認可原陽燴面,就來原陽本地,何管他路也迢迢、風也蕭蕭,日夜兼程趕來吃了以后,才真覺得真的“外瑞古德”、不虛此行。
原陽燴面好吃,地球人都知道。個中滋味,吃過之后,你懂的!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