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飲食文化璀璨奪目
作為儒家經典的《禮記》明確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認為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范是禮制的發端。中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豫菜文化在歷史上是中國烹飪的主體,開封是豫菜文化的發祥地,是豫菜文化的代表。所以,自古以來,開封的飲食文化就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輝。
開封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她的飲食文化始于夏商,成熟于漢唐,鼎盛于北宋。早在3000多年以前,生于開封杞縣西空桑村的商朝開國相伊尹,不 但是著名的政治家,還精通烹飪之術,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杰出庖人。到了北宋時期,形成了官、商、寺、民菜肴的完整體系,把全 國各地的菜肴在開封融會貫通,集其大成形成了豫菜,同時也促進了各大菜幫的發展。明、清、民國時期直到建國初期,具有鮮明特色的開封肴饌四處傳播,成為中 國著名菜幫之一——豫菜的代表,又被稱為“汴梁風味”。
作為豫菜發祥地,開封對整個豫菜的發展、提升,對弘揚全省乃至全國的飲食文化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美食家、著名作家姚雪垠撰文說:“河南菜就 是開封菜,開封菜就是河南菜”,明確了開封菜在河南的龍頭地位。2007年年底,河南省餐飲行業協會第一次公布了首批豫菜傳統菜點代表性品種,在豫菜的十 大名菜糖醋軟熘魚焙面(又稱熘魚焙面、鯉魚焙面)、煎扒鯖魚頭尾、炸紫酥肉(號稱賽烤鴨)、扒廣肚、牡丹燕菜(又稱洛陽燕菜)、清湯鮑魚、大蔥燒海參、蔥 扒羊肉、汴京烤鴨、炸八塊中,開封占了9個,再次證明了開封菜在河南的地位。
開封老字號歷經風雨
開封作為文化古城,歷史上留下的老字號很多。遠的不說,就說新中國成立前后傳承下來與吃有關的老字號就有不少。飯莊業有又一新、第一樓、中興樓 等;醬果糕點業有寶泰號、五福、三陽觀等;醬肉業有馬豫興、陸稿薦等;茶莊業有王大昌、正大林等;面粉業:天豐、益豐等,這些老字號是開封飲食文化深厚積 淀的象征,是開封古城的驕傲。
在王大昌的對門路南有座古色古香的彩繪門樓,門樓內掛著一塊大匾額,上書“又一新”,被譽為“正宗豫菜第一家”。要說又一新,還要從座上春飯莊 說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個叫錢榮升的揚州人來到開封并在魚池沿街開設了座上春飯莊,但不久就停業關門。經人引薦,錢老板結識了開封一個叫 趙裕茹的人,趙裕茹給錢榮升撂下“入鄉隨俗”4個字。
錢老板茅塞頓開,在山貨店街租賃了一座院子,并高新聘請了開封十幾位著名的豫菜大師及堂倌、柜先,于1908年開設了又一村飯莊。1923 年,65歲的康有為游學汴梁,揮毫題了“又一村”3個大字。打這兒以后,政界要人、社會名流的交際往來,也就少不了又一村的宴席或廚師了。
錢老板去世后,飯店背離了原來的經營之道,導致欠債累累。趙裕茹、黃潤生等二十幾位廚師、招待、柜先憤離“又一村”,取去舊迎新之意,于 1945年8月10日,在中山路中段一座三進院子另開新號又一新飯莊。由于“又一新”生意紅紅火火,最終由“又一新”幫“又一村”償清所欠債務,取而代 之。
新中國成立以后,“又一新”欣逢盛世,1956年由經理黃潤生等同仁申請,實現了公私合營,同年10月又將又一新無償地轉為國營。1964年, 又一新遷至鼓樓街。如今,暫時在河南酒店經營。老字號馬豫興桶子雞、老五福糕點店、第一樓小籠包子等老字號都經歷了相似的坎坷和風雨。
開封小吃名揚四海
說起開封的小吃,那可算得上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開封的“飲食夜市”也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了。開封作為宋王朝的首都東京,經濟發達,百業興 盛,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從威嚴莊重的御街,到城外的八個關廂,店鋪林立,從而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商業飲食市場20余處,就是皇宮的東華門外,也是一個“市景 最盛”的飲食市場。
從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我們很直觀地看到飲食店鋪林立,從《東京夢華錄》中我們得知北宋東京城已有了夜市,著名的夜市有:州橋夜市、馬行街夜市、礬樓門前夜市以及朱雀門外街心市井、潘樓酒店下等夜市。
東京夜市如此壯觀,它所售的品種也很豐富,小吃品種不僅繁多,而且色香味美。其中有李四家、段家的北食,金家、周家的南食,張家、鄭家的油餅,萬家的饅頭,史家的瓠羹,丁家的素分茶等。可惜由于年代久遠、世事變遷,很多品種已經失傳。
現在,開封的小吃、開封的夜市,已成為開封的“名片”,外地以及國外的朋友,就是通過小吃、夜市來了解、認識開封的,同時還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的媒體前來報道,使開封的小吃與夜市名揚四海。
節日食俗趣味多
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里,參觀者常常在一張圖表前流連忘返,原來這是《北宋東京(開封)民間節令飲食便覽》,它介紹了北宋東京有哪些節日,具體是什么時間,節日吃什么,又有什么說法。它跟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難怪大家對它這么感興趣。
4月5日是清明節,也是我國24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北宋時已成為全國性的民俗文化節日,它不僅僅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在民間還被稱為“寒食節”。
在古代,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是寒食節,家家要禁煙火,人們只能吃預先做好的冷食。到了清明節這一天還要舉行“頒薪火”活動,人們可以重新燃火做飯了。后來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節相鄰,人們往往將寒食、清明并稱為清明節。
在北宋東京(開封)城,清明節祭祀及食用的食品就有:子推燕、寒具、醴酪、杏酪粥、姜豉、稠餳、鴨鵝卵等,最有名的節日食品要數子推燕和寒具。寒具又叫做環餅、巨勝奴。到了宋代時始稱“馓子”,就是我們今天的馓子。
今天,寒食節禁煙冷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是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棗花兒等節日食品,卻仍為人們所喜愛。特別是馓子,如今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都喜愛吃的一種油炸食物,具有外形多樣、風味各異的特點。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