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4日,關注的目光——李洋中國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作為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本次展覽展出李洋近期創作的20余幅現實主義人物畫作品。李洋從中國畫的教學體系出發,注重寫生,特別是提出“寫生作品化”是李洋中國畫創作的主要精神。本次展覽將在他的這一理念下,從人物畫對現實關照的目光中看到藝術家對民族題材、民生題材和社會城市生活題材的創作。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展覽前言中寫到:“李洋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學院派造型因素,徐悲鴻與蔣兆和所基奠起的學院傳統給予了他大的框架,這賦予了李洋作品中的現實基調和形象的表達方式。他又從李可染的對景寫生和盧沉的水墨構成當中找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他在面向現實、面對生活的創作路徑中思考和感悟古代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在人物對象與畫家感受的相互轉化關系中,李洋明確了他的人物畫創作理念,即在現實主義人物畫的體系中,重視“寫生”的作用,重視對現實生活中人物素材的貼近和提煉,在捕捉對象的特征中融入畫家的情感因素和理解深度,從而形成造化與心源在現實主義人物畫中相統一的主客觀互動。由此,李洋在學院教學和創作的探索中提出了‘寫生作品化’的觀念。”
在展覽現場,快速行走的都市上班族、漁港散坐的漁女、歡笑中合影的農民工、市場上勞作的人物群像、草原上的摔跤手,服飾講究的傣家女青年,這些身份鮮明的人物構成了李洋作品中的常見形象,也從畫中人物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通過“目光”的窗口進入了時代的現場。在《社會行走》中,十位都市女青年以姿態與著裝各異的形象走出了時尚生活的節奏,大面積濃重的墨域背景與色彩鮮艷的人物服飾構成了畫面中色墨間的獨特語匯;在《市場》和《找活》中,樸實勞動者的生活姿態和日常衣著與他們的眼神同構在一起,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在社會空間的現場中與每一位人物發生著真實的關系;在《冰雪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冬季服飾為人物形象的刻畫增強了現實的厚度,作為背景的駱駝是他們游牧方式的符號,也是牧民生活中的朋友;在《惠風七月》里,海邊八位身著鮮亮服飾的漁女構成了一道靚麗的夏季風景,這幅畫中生動的人物形象與嫻熟的筆墨造型傳達著富有地域特色的地理溫度,色彩的構成在意象性的視覺系統中與五色的墨韻結合成富有詩情般的畫意……
李洋198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5年畢業并留校任教。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上海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新疆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本次展覽將展出至8月25日。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