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生產線‘吃’進去農民不要的秸稈等作物廢棄物以后,經過高溫粉碎、發酵培養等程序,將轉化成高價值的免疫調節肽等產品。”10月20日,在沃豐德(南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期項目廠房內,該公司技術負責人龔磊告訴記者,這里不僅是中國工程院譙仕彥院士科研成果的落地項目,還是變廢為寶的“點金池”。 免疫調節肽是一種功能性有機物,可作為農牧飼料添加劑,具有綠色天然、無化學殘留等特性。譙仕彥院士通過研究創新,采用小麥、玉米的稈莖作為基料,經相關流程便能將這些“廢料”進行轉化升華,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制備工藝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生物專業的龔磊是一名“80后”。他畢業后進入安琪酵母公司任職并被派駐非洲國家,作為技術專家指導在當地建廠生產。2022年,在京宛合作平臺的牽線下,譙仕彥院士攜團隊與桐柏縣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并推動落地建設生物科技產業園,龔磊接受邀請加入沃豐德公司初創團隊。 “2022年,通過京宛合作洽談活動邀請譙院士考察后,我們一拍即合。”桐柏縣招商投資促進中心負責人陳嚴告訴記者,為了吸引譙仕彥團隊入駐,該縣專門出臺政策保障,承諾引入院士工作站后,將圍繞成果落地轉化建設一個產業園并構建相關產業鏈。如今的沃豐德公司正位于桐柏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以該公司為主要依托,當地正在圍繞生物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生物功能產品生產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領域,打造一座生物科技小鎮。 從開始對接落地譙仕彥院士工作站、生物科技產業園到正式簽約,僅用了32天;院士工作站簽約落地和產業園項目開工僅用了108天。桐柏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成功在創新人才引進大潮中搶到了一次機遇。 陳嚴說,桐柏縣委、縣政府正是看到了創新背后的產業前景,干脆果決地把“院士經濟”作為助推產業升級和打造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抓手。 “30天簽約、百天開工,不到一年半就建成運行,我們在桐柏享受到了最優營商環境。”說起來到桐柏投資興業,沃豐德(南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孟鐵莊話語中滿是激動。他表示,作為緊盯院士創新成果轉化的投資方,桐柏縣“院士+政府+企業”的合作模式足以成為行業典范。 沃豐德一期項目生產線從七層樓高的投料大樓,到20多米高的發酵罐,再到足有兩個籃球場大的培育池,幾乎見不到工人的身影。在生產終端控制室內,幾名值守人員通過顯示屏幕上的數字,就能監測生產全流程,全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調節數值只需動動鼠標。 “今年底,綜合科技樓投入使用后,譙仕彥院士工作站將把這里作為研發基地,讓科技成果就地研發、就地轉化。”孟鐵莊說,借力院士專家團隊的“最強大腦”,今后生物產業園還將投產酵母培養物、后生元、小品種氨基酸等其他高技術、高附加值項目,更多“點土成金”的生物科技產品將從桐柏出發走向世界。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