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紅葉草制成的刷子,用前端絨毛輕輕地把顏色刷到木版上,再迅速用趟子在紙的背面走幾趟,使顏色均勻刷印到紙張上,一幅以龍為主題的木版年畫就躍然紙上。9月4日下午,記者在開封市祥符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孫巧玲的帶領下,來到尹式老天成年畫博物館,體驗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
孫巧玲是土生土長的祥符人,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是從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始的。在她的記憶里,木版年畫可比現在常見的門神畫豐富多了,不僅有秦瓊、尉遲敬德這樣的大英雄,也有文王訪賢、三娘教子這樣的歷史戲劇故事,還有劉海戲蟾、鐘馗捉鬼等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
“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一面鏡子,捕捉著黃河流域文化的精髓,映照出黃河流域中華兒女樸實、智慧的文化內核。”尹氏木版年畫第五代傳人尹國法告訴記者,由于年畫制作從繪稿到分色,從刻版到印刷,需要幾十道工序,學習這門技藝耗費時間長、產品利潤低,愿意學的年輕人較少,制作技藝失傳的風險在日益加重。
“我們公益訴訟辦案組的同志大多是祥符本地人,對木版年畫有著深厚的感情。”孫巧玲告訴記者,為助力木版年畫傳承發展,他們多次到朱仙鎮走訪調查,向多個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組織非遺傳承人與相關部門共同參加座談會,督促朱仙鎮政府牽頭成立行業聯合會,籌建朱仙鎮木版年畫“老字號”孵化園,組建“政府+企業+景區+傳媒”文創團隊,建設產研學一體化基地,以系統思維統籌協調保護發展朱仙鎮木版年畫。
當“雪王”化身手拿刀槍劍戟的年畫門神,相關話題迅速在微博吸引了超過6000萬次的閱讀量。今年春節前夕,河南本土企業蜜雪冰城聯名朱仙鎮木版年畫,推出12組小對聯,致敬非遺喜迎新年。新思潮與古技藝的碰撞,讓古老的年畫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這項非遺的魅力。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朱仙鎮木版年畫已成為黃河文化的一張名片,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近4000萬元。”孫巧玲笑著說,面向省內外大中小學生常態化開展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研學活動,僅去年就接待研學師生1萬多人次。同時,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還聯合多所高校建立培訓實訓基地,培養大學生研習團隊,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創作、研發產品40多種,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
在刀與木的碰撞、墨與紙的交融中,每一張木版年畫都帶著質樸的祈愿誕生,穿越千年訴說著黃河文明。黃河岸邊,一代代非遺傳承人默默堅守著這份手藝,一抹抹“檢察藍”也默默守護著這份傳承。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