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站在寫著“黃河左岸中下游分界線”的巨石前,武陟縣嘉應觀鎮御壩村黨支部書記劉戰通內心無比感慨。
視線向左移動,黃河堤防下有一石碑,上書“御壩”二字,為清朝雍正皇帝親筆書寫,這也正是御壩村名字的由來。
這幾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御壩村正在成為“幸福河邊的幸福村”。
“黨建綜合體建成了,道路硬化了,路燈亮了,墻體美了……”劉戰通如數家珍,村口的御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項目,成了周邊游客黃河文化研學的首選地和居民休閑旅游集散地。
武陟縣位于黃河中下游分界處,處于黃河“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腰部,“懸河頭、華北軸、百川口、萬古流”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治黃重地,黃河文化積淀厚重。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黃河下游河道頻繁變遷,都以武陟為起點。千里長堤,起于武陟;千里懸河,起于武陟;千多支流,結于武陟。2013年,武陟縣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稱號。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黃河文化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精神力量。武陟縣通過保護、傳承和弘揚治黃文化、祭黃文化,推進特色黃河文化研究,高標準打造“中國黃河文化之鄉”。
讓文化資源活起來。梳理文化文物資源,實施黃河文化保護開發工程,加快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渠首遺址等勘探發掘,黃河交通學院建成黃河文化館。
讓黃河文化熱起來。開展“中國黃河文化之鄉·黃河文化節”等活動,舉辦黃河文化論壇等主題活動,依托黃河泥塤、黃河號子、黃河龍獅等民俗文化資源,嘉應觀水情教育基地等特色旅游資源,打造“游武陟、讀黃河”研學品牌。
讓文旅產業強起來。規劃實施白鹿倉黃河歌謠文化旅游度假區,建設懷縣故城康養文化旅游勝地,不斷豐富旅游業態,建設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
如何將黃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武陟縣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發展裝備制造、現代紙品、生物醫藥三大主導產業,主攻汽車零部件產業、都市休閑產業發展,培育發展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大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戶,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實現了黃河文化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份,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7家,總產值完成221.9億元,同比增長11.1%;規上工業增加值43.6億元,同比增長10.3%;工業投資完成14.74億元,同比增長35.1%;工業技改投資完成4.07億元,同比增長179%,為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實踐者說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的幸福河。武陟縣將進一步擦亮“中國黃河文化之鄉”金字招牌,聚焦提升產業競爭力、城市吸引力、環境軟實力、干部擔當力,突出抓好工業強縣、創新驅動、城市提質、黨建引領,以拼搏競進的狀態、擎旗領跑的志氣、務實擔當的作風,勇闖高質量發展新路,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貢獻力量。
——武陟縣委書記 趙紅兵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