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政府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舉行。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饒權,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白玉剛,山東省濟南市政府黨組書記、市長于海田等出席了活動。
本屆博覽會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在策展設計上,以“天、地、人、和”為脈絡,設有“新時代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等4個版塊,共有全國各地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板塊,全面展示了我國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和豐富的傳承實踐,充分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關心關懷,新時代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進入了系統性保護的新階段。“大運河沿線非遺展”板塊,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既是時間上的奔流,也是地理空間上的連通,展示了非遺在溝通南北、連接東西,促進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特色非遺項目和保護傳承實踐,體現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板塊,集中展示了廣大非遺傳承人在帶動村民居家就業、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的探索實踐和成果。“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板塊,以“和”為核心,從茶路、制茶、傳承3個方面展示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與傳播,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心靈修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相處的思想理念。
太極拳、光山花鼓戲、仰韶彩陶制作工藝、汝瓷燒制技藝、鈞瓷燒制技藝、唐三彩燒制技藝、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等16個河南非遺項目及4個非遺美食企業亮相博覽會,以展示、展演方式呈現了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生動詮釋了“天、地、人、和”的展覽理念。
天時:牢記總書記囑托 傳統戲劇煥發時代光彩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光山考察調研時,張秀芳和丈夫方應亮表演了一段新編花鼓戲,贏得熱烈掌聲。總書記鼓勵他們,要把花鼓戲好好傳承下去。
中國非遺博覽會現場,參會領導、嘉賓駐足觀看國家級項目非遺傳承人張秀芳和方應亮帶來的光山花鼓戲表演。婉轉明亮的曲調,歡快活動的表情動作,贏來陣陣掌聲。
光山花鼓戲起源于清代,是由豫南民間小調、山歌、歌舞、小戲融合楚劇、黃梅戲的唱腔,同時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而逐漸形成的一個劇種,唱腔豐富多彩,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獨特,別具一格。
如今,光山全縣約有近千名花鼓戲演員,其中國家級傳承人一名,省級傳承人一名,市級傳承人十一名,縣級傳承人五百多名。光山花鼓戲這一延續兩百多年的古老戲種,在傳承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地理:陶瓷發展與中華文明史
陶瓷,代表著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中國陶瓷植根于河南、發展于河南,興盛于河南。千萬年來,中原大地不息的窯火薈萃成中國陶瓷史上最耀眼的星斗。
距今一萬余年李家溝文化發現的夾砂紅陶、距今五千年至七千年仰韶文化發現的花瓣紋彩陶,以及奠定“南青北白”中國陶瓷釉色格局的鞏縣窯白瓷器、蜚聲海內外的唐三彩與唐青花、雨過天青的北宋汝官瓷、出窯萬彩的鈞瓷等,共同構成了我國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賡續傳承的重要實證。
在“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展區,歷史底蘊厚重、凝結東方審美的黑陶、仰韶彩陶、唐三彩、魯山窯、汝瓷、鈞瓷、登封窯、當陽峪絞胎瓷、澄泥硯、浚縣泥咕咕燒制技藝在展廳一一亮相,訴說著陶瓷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現著中華文明史的悠久浩蕩,不斷引得游客駐足觀賞,拍照,打卡。
人力:太極拳天人合一 從中國走向世界
2020年12月17日,我國申報的“太極拳”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26日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胡和平為“太極拳”、“送王船”等項目頒發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證書,并到“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展區觀摩了太極拳展演。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姜繼鼎代表河南省上臺領取了“太極拳”證書。
據悉,太極拳是基于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征的傳統體育實踐。該遺產項目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
太極拳蘊含“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陰陽辯證的整體思維、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推己及人的處世智慧、天下為公的使命責任、修身養性的養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行規律的認知,不僅彰顯著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同時也以身體實踐的跨文化傳播優勢,搭建了世界人們民心相通的橋梁,為追求健康的世界各國人民消解了溝通障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
茶和天下:信陽毛尖及河南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源于中國,傳于世界,形成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組成部分,體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健康追求,也展現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哲學智慧和世界觀。
在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展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肖珺景一家三代人的傳承故事,吸引了一大批游客的駐足聆聽。
據悉,信陽種茶始于東周、名于唐、興于宋、盛于清、發展于現代,唐宋時,信陽隸屬經濟發達的淮南道,北有政治經濟中心洛陽、開封,南擁大運河、淮河、長江漕運之便利,茶葉生產與茶文化達到鼎盛時期。明清之際,萬里茶道的南路(陸路)便是從信陽出發,經桐柏、唐河、青臺到賒店,再向北,徐徐展開一條貫通中俄的萬里茶道。
信陽毛尖作為河南茶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被譽為“綠茶之王”。其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浉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在唐代茶圣陸羽撰寫的《茶經》里,把作為貢品的信陽茶列為國之名茶,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盛贊“淮南茶,信陽第一”。1915年,信陽毛尖茶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
據了解,本屆博覽會活動內容豐富,除了開幕式,還舉辦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工作座談會、構建中國特色非遺理論與實踐研究體系高端論壇、非遺策展論壇暨傳播案例分享會、曲山藝海合作聯盟交流座談會等活動,以及“中國味道”大運河沿線非遺美食節、齊魯美食節、曲山藝海合作聯盟演出、“華服之美”非遺服飾秀等分會場活動,同時開設線上直播專場。博覽會將持續至8月29日。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