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如同‘金扁擔’,一頭挑著國家的糧袋子,一頭挑著百姓的錢袋子。”
小暑時節,大地如蒸,河南7600萬畝秋作物進入生長旺季,苗期管理到了關鍵階段。給玉米疏苗定苗,在紅薯地里噴灑滅草劑,連日來,廣大農民冒著高溫酷暑走進田間地頭,掀起夏管高潮,用汗水澆灌禾苗,只為秋糧豐產豐收。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盛夏之際,當中原的千里沃野披上秋作物的新綠時,殷殷囑托縈繞我們的心頭。“今年的小麥種植面積,是增,是穩,還是降?這次旱情,會不會影響你們的收成?”麥粒漸滿的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一席話,思慮的是中國飯碗的穩固。“要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條,以城鄉融合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富裕”。殷殷囑托重千鈞。未來五年是我省發展厚積薄發、崛起倍增的關鍵階段,奮力建設農業強省,河南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只有農業強了,農產品供給有保障,物價穩、人心安,經濟大局才能穩住。“三農”涉及行業多、領域廣、群體大,在擴大國內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可騰挪的空間、可挖掘的潛力非常廣闊,對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戰略支撐作用非常突出。幾億農民整體邁入現代化,能夠釋放出巨量的創造動能和消費需求。諸多事實是無可辯駁的注腳:建設農業強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
當你乘高鐵、自駕穿行中原大地時,映入眼簾的最醒目景致,是千里沃野、億畝糧田。這是農業大省豐產豐收的信心和底氣,是“中原熟、天下足”的河南貢獻奉獻,是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中原擔當作為。
河南,用不到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近10%的糧食,其中小麥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是妥妥的“中原糧倉”。去年,河南夏糧總產757.14億斤,位居全國第一,全年糧食總產1344億斤,位居全國第二,油料、食用菌產量居全國第一,蔬菜、禽蛋產量居全國第二,牢牢扛穩全國糧食安全的重任。從雙匯、思念、白象、衛龍等國民老品牌,到嗨吃家、食族人等新興力量,越來越多的“豫農優品”成為千家萬戶的購物車必選,萬億元級現代食品產業集群崛起中原大地,河南加速從“中原糧倉”邁向“國人廚房”“世界餐桌”。著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去年,全省培育農民合作社20.3萬家、家庭農場27.5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2.7萬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4%,新改建農村公路6842公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4%,脫貧縣農民收入增長6.9%。
一項項數據折射著河南農業新發展、鄉村新氣象。如今的中原廣大農村地區欣欣向榮,充盈著希望與干勁。奮力建設農業強省,河南走得穩、活力足。
今年夏播期間,面對持續高溫少雨的不利天氣,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成為亮眼“主角”。全省投入播種機械85萬臺,其中單粒精密播種機械8.7萬臺、新增1.9萬臺,加裝北斗輔助駕駛系統拖拉機4.03萬臺、新增5000臺以上。單粒精量播種、玉米合理密植、滴灌微噴等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有效提升了播種質量與效率,秋糧基本實現適期播種。
農業現代化如同“金扁擔”,一頭挑著國家的糧袋子,一頭挑著百姓的錢袋子。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小麥年制種能力在18億公斤以上,居全國第一位,河南農業生產優勢突出。糧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多種農產品協同發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農產品產業鏈條向精深加工延伸。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河南農業產業化活力蓬勃。中原農谷、周口國家農高區、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高能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效顯著,生物育種技術創新成效顯著,形成一批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推動農業科技賦能效能大幅提升,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提升至3.5∶1,農業全產業鏈不斷完善,河南農業科技賦能效能強勁。由此可見,如今的河南“金扁擔”越挑越穩,建設農業強省手握諸多優勢。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河南定能實現從農業大省到農業強省的躍遷,繪就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絢麗畫卷,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局添彩。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