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 李立新
河洛文化是指產生于河洛地區的一種地域性文化。河洛,是黃河與洛水的簡稱,而河洛地區指的是洛水流域和黃河中游地區,一般是指狹義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區最核心的部位。經過近年的研究,學術界對河洛地區的范圍幾乎取得了一致的共識,即指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潁,北跨黃河而至晉南、濟源一帶地區。著名學者許順湛是這樣給河洛文化定位的:“中華文化的主體是黃河文化,黃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
中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
河洛地區相當于狹義的中原,中原在北宋以前極盡繁榮,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高峰:第一次是新石器時代,中原是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核心區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首善之區。是著名學者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所說的“華夏集團”的形成和活動地域。第二次是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在這里閃現出第一道曙光,中國的國家雛形在這里形成,中華元典思想在這里產生。華夏族形成并構成國家主體,自稱其中心區域河洛地區為“中土”、“中國”,而稱周圍民族為四夷,即:“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第三次是東漢和魏晉時期,民族大流動大融合,佛教傳入,道教形成,玄學盛行,三教合流,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漢民族、中華民族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第四次是北宋時期,中國的文化科學在中原得到快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在這一時期最終形成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正是經歷了上述四個發展高峰,中華文化在中原不斷孕育、生長,并最終達于成熟。產生于河洛地區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濫觴,至夏商周三代達到第一個高峰,形成“河洛文化”;循此繼進,擴展到中原地區,歷經秦、漢、魏、晉、唐,至宋代達到鼎盛時期,形成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根植于中原大地,源發于河洛故土。
河洛文化的內涵包括產生于這一地區的以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老學、儒學和墨學等中華元典文化,以及此后的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與佛教文化等等,此外,在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河圖洛書、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說中,已隱藏著中華民族精神起源的密碼。如此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核心組成部分。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主流文化,客家文化、閩臺文化、嶺南文化等都淵源于河洛文化??梢哉f,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在中原。
中原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
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一直是我國歷史上文化昌明、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帶,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所謂“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中原地區自有史以來便兵連禍結,戰亂不斷。加之黃河泛濫頻繁,水旱災害連綿不絕。這些天災人禍是河南人外遷的主要原因。與中原相比,南方,特別是華南、東南地區,由于開發較晚,地廣人稀,加之天高皇帝遠,社會安寧,成為中原人理想的移居地,因此歷史上中原人大規模的外遷主要是向東南遷移。享譽海外的“客家人”就是由中原人多次南遷形成的,他們的家譜里都記載著祖根在河南的河洛一帶。他們操中原古音,習中原古俗,不忘根本,以“根在河洛”為榮。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有詩云:“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人。過江入八閩,輾轉來海濱?!`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
據1930年臺灣統計的人口資料,當時總人口為375.16萬人,其中注明從福建泉州和漳州遷去的有309萬人,占總人口的80%。1953年與1954年間,臺灣省文獻會曾經做了一次有關姓氏的調查,在桃園、云林、臺東、高雄等4縣尚未調查到的情況下,其結果是:臺灣島上的中華姓氏共有737個。這737姓共有828804戶,其中,具有500戶以上的姓氏共有100個,是為“臺灣百家大姓”。經考證,臺灣百家大姓中有76姓源于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約占占臺灣總人口的85%以上。前十大姓,即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占臺灣總人口的51%。十大姓中只有楊姓不源于河南,但楊姓著名的郡望為弘農,即在今河南靈寶。還有一項統計資料表明:在臺灣的100大姓中,有63姓的族譜里均記載著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固始縣。這63姓,共有670512戶,占臺灣總戶數828804戶的80.9%。所以廈門大學黃典成教授曾撰文指出:“臺灣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
狹義的中原指河南,在河南與全球華人根脈關系密切的地方有六:一是河南桐柏縣、泌陽縣,“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边@里是“中國盤古之鄉”和“中國盤古圣地”,一年一度召開盤古文化節。二是河南淮陽,這里是“定姓氏、制嫁娶”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建都之所,太昊伏羲陵所在地,這里一年一度舉行“中華姓氏文化節”。 三是河南新鄭和鄭州炎黃二帝巨塑,新鄭是華夏“炎黃子孫”公認的始祖黃帝的故里故都所在地,一年一度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位于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的炎黃二帝巨塑位于黃河之邊、邙山之巔,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雕塑,是全球華人尋根黃河、拜謁始祖的不二之選。四是河南內黃縣,這里有顓頊帝嚳陵,顓頊、帝嚳位列“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二帝陵因此也成為了華夏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這里一年一度舉辦顓頊帝嚳陵祭祖節。五是洛陽王城公園“根在河洛”碑和鞏義市的河洛匯流處,客家人自稱“河洛郎”,認定根在河洛,這兩處是客家人的故國家園。六是“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固始縣,這里是陳政、陳元光父子,王潮、王審知兄弟,以及鄭成功、施瑯這些與閩臺關系密切的人物的故鄉。為數眾多的閩臺及海外華人有一種“固始情節”,因為在他們的家譜中,均明白無誤地記載著祖上來自“光州固始”,固始成為今天大部分閩臺人尋根謁祖的目的地。從2009年開始,固始縣每兩年將舉辦一次“根親文化節”。
除此之外,西華縣有女媧城,女媧摶土造人,和伏羲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亞當和夏娃”。西平縣是嫘祖故里,嫘祖是黃帝正妃,絲綢就是由她發明的。南樂縣是發明漢字的黃帝史官倉頡之故里,現存倉頡陵和倉頡廟。河南作為中華姓氏的主要起源地,還是很多姓氏的祖根地,如李姓的祖根地在鹿邑,王姓的祖地在洛陽,張姓的祖地在濮陽,劉姓的祖地在魯山,黃姓的祖地在潢川,陳姓的祖地在淮陽,林姓的祖地在衛輝市等等。
文獻中被稱為“三皇五帝”的共有12位,即:伏羲、女媧、燧人、炎帝、黃帝、祝融、共工、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他們被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大都出自中原或主要活動于中原。在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300個中華大姓中,有171個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前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個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這些姓氏涉及當代華人的90%。可以說,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中原。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