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了本次申報。
“中國茶,世界香。作為信陽毛尖綠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感到非常自豪!”71歲的周祖宏聽到這一消息后興奮不已。
在接受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時,周祖宏表示,這次申遺成功讓他對信陽毛尖傳統炒制技藝更有信心,同時也激勵他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通過有溫度的雙手,用最大努力讓信陽毛尖制茶技藝世代傳承。
出身“茶師”世家 練就一手炒茶絕活
來自信陽市黑龍潭村的周祖宏,自幼隨父親周繼明耳濡目染采茶、種茶、制茶技藝。17歲那年,他正式跟隨父輩們一起學炒茶。“那時候他們都說我年輕,沒有體力,我偏偏不服氣,人家下班后我還在茶房里觀摩師傅們的手法。”
有些師傅在傳授時還有所保留,他就靠自己花時間細心摸索。漸漸地,周祖宏發現自己也能將茶葉做得“細、圓、光、直”,也能像別人一樣半小時做好六鍋茶葉。
當時,100多畝的茶山是整個村子生存的活計。除了和鄉親們在四十多攝氏度高溫的茶房里一天到晚地炒茶葉,賣茶葉也是問題。“村子里的路都是潭溝羊腸小道,我們需要挑著扁擔下山找銷路。直到1980年,大山里修了土坯路,茶鄉迎來了新希望!”周祖宏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黑龍潭村開始實行“分田到戶”,茶鄉人也開始富裕起來。那時的周祖宏年輕有干勁,他立志把信陽的茶炒制得更好,傳播得更遠。
周祖宏憑著一手炒茶絕活做出了色香味俱佳的“信陽毛尖”,獲得了一系列榮譽。2018年周祖宏當選為“綠茶制作技藝(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了讓傳統手工制茶技藝得到傳承,他把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家人,還收了不少徒弟。
做茶如做人 用雙手做出有溫度的好茶
談起炒茶的秘訣,周祖宏總結道:“殺青要到位,搟條要均勻,理條靠手感,火候是關鍵。”然而,要想真正炒好一杯茶,還需要不斷地實踐練習。
“做出來一杯好茶不容易,需要的是幾十年的愛茶敬茶之心和經驗。先學做人,再學做茶,做好心人,做良心茶,這是我對徒弟的要求。”周祖宏說。
1999年,為了茶葉產量的提升,信陽制茶開始走入機械化時代,周祖宏前往生產一線參與研究工作。他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機器炒茶是根據手工制茶的工序演變而來的,看到大規模器械投入生產,信陽茶葉產能提升,他倍感欣慰。
不過,在盛行機器炒茶的年代,周祖宏依然在堅持手工制茶。“‘兩個巴掌做出來的東西,有些科技還是無法取代的’,手工炒制的不僅茶香高、味濃、滋味好,也融入了我們做茶人對茶的喜愛,能夠通過雙手感知茶的變化,及時在炒制的時候調整,這就是我們要傳承下去的超值技藝。”
談到傳統技藝傳承人的培養,周祖宏表示,每年信陽市舉行的茶文化節,他都會去參加炒茶大賽,經常遇見自己的徒弟們。除了春季炒茶之外,他還聯合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鄭州西亞斯學院等高校,手把手教愛茶并愿意學習傳統炒制技藝的學生,讓更多青年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手藝要傳承“精” 讓信陽毛尖香飄世界
談及對信陽毛尖傳統制茶技藝傳承與發展的建議,周祖宏表示:在技能上,要形成信陽毛尖傳統制茶技藝的規范,通過實踐讓學徒感知溫度,以及茶葉觸感變化帶來的差異,在制茶時及時調整,不斷提升;在形式上,可以采取信陽毛尖傳統制茶工藝與茶藝的結合,滿足更多的表現形式和應用場景,通過信陽毛尖傳統制茶工藝進校園、進社區、參與民間比賽的方式積極促進;在傳播上,可以在線上通過視頻或者圖文的描述進行技藝傳授,讓大家通過視頻自我學習探索,這也是一種傳承。
周祖宏的外孫女肖珺景是周氏炒茶家族的第六代傳人,通過電商讓家鄉的茶葉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并已入駐頂端新聞傳播茶文化。
她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非遺傳承人的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我姥爺還有爸媽都十分喜歡做茶,他們一開始也沒想過做茶可以成功申遺,他們是源自內心的熱愛和鉆研,在一遍又一遍地研制中將這項技藝做得更好。”
此次申遺成功令周祖宏備受鼓舞,“這意味著中國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全世界都承認的事實,同時也意味著世界對中國茶的熱愛!我對信陽毛尖傳統炒制技藝更有信心了,也激勵我把手藝要傳承‘精’,讓信陽毛尖香飄全世界。”
老家旅游
視頻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歡